来宝网Logo

热门词:生物显微镜 水质分析仪 微波消解 荧光定量PCR 电化学工作站 生物安全柜

现在位置首页>技术资料首页>行业动态>热点资讯>企业家眼中的2003年中国经济

企业家眼中的2003年中国经济

来宝网【www.labbase.net】2006年11月11日 0:00 点击:1518

企业家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对2003年经济走势、行业热点、投资方向的判断,也许对我们有莫大的裨益。

  2002年底,约200位企业家与50余位学者及政府官员聚会北京金台饭店,听取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其刚刚完成的“2002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并研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10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以企业法定代表人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3539位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者参加了本次调查。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

  宏观大判断:总体良好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良好,国内投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这一结果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一期企业家信心指数相互印证。企业家信心指数在一季度出现明显回升后,二、三季度保持平稳上升态势,三季度信心指数已经接近历史最好水平,企业家对经济发展信心增强。多数行业企业家信心稳步提高。除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略有下降外,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及社会服务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有所上升。

  具体说,3500多位企业家对宏观形势的看法是:

  1、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上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上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2002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

  2、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3(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1/3(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上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2002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上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六成(60.1%),但比上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上年增加9.8个百分点;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 “较旺”、“很旺”的则比上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

  3、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只有原材料一项,比重为54.7%;认为“供求平衡”超过半数的主要是能源和交通,比重分别为64.5%和56.3%;认为“供不应求”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信息,比重分别为72.6%、75.3%和67.8%。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分别占75.8%和70.7%,而认为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占85.4%。

  感受入世一年:1/3说有利,近半认为影响不大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从不同制造行业看,比较乐观的主要是塑料制品、专用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仪器仪表、电子、服装等行业,认为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化工、电气、食品、黑色冶金和造纸行业的企业感到入世后国内市场压力较大,认为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只多不足10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制造行业看,认为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有利”的主要是服装、医药、电子、仪器仪表、纺织、塑料、化纤、普通机械、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春江“水温”:宏观调控稳定,地方保护减少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家对经济环境十分敏感,而这种感觉往往成为企业下一步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次调查就两个方面测试了企业家对“水温”的感受。

  关于宏观调控政策。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分别占12.7%、55.3%和32%,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

  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合适”和“低”的分别占21.3%、45.9%和32.8%,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重为79.7%,比2000年微增 2.8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的比重分别为16.8%和3.5%。

  从国债发行量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债发行量“偏少”的占25%,认为“适度”和“偏大”的则分别占42.9%和32.1%,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

  关于地方保护现象。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为此本次调查涉及了经济活动中地方保护方面的问题。

  关于当前地方保护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地方保护对企业生产经营有“较大”、“一般”和“较小”影响的比重各占1/3左右。

  关于地方保护程度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的地方保护程度与十年前相比“明显减弱”的占29.6%,“稍微减弱”的占40.5%;认为“没有变化”的占12.6%;而认为“明显加重”或“稍加严重”的占17.3%。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保护现象正在逐步减弱。

  企业运营:日子过得还不错

  总的说,企业对自身运营的评价可以用“自我感觉良好”来描述。

  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一般”和“不佳”的分别占39.5%、46.1%和14.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而1999~2001年3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7.7、20.6和19个百分点,均低于2002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2002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分别为48.9%、48.1%、46.6%和43.5%;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为31.7%。

  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分别占48.4%和42.5%,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30.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为43%;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为36.6%和35.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上半年与上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上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2002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上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上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上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

  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上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为7.9%,比上年减少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4.7%,比上年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6.7%,比上年减少2.2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重为20.1%,明显高于各类非国有企业,而且比上年还增加了3.2个百分点(见表11)。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8.3%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3.7%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1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见表13、14)。

  2003:充满信心的一年

  由于企业对宏观经济形势有乐观判断,对自己企业在2003年的前景也很乐观,其未来的投资行为相应地也就比较大胆。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家认为,本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态势。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经营状况将“好转”,45.2%认为“不变”,只有10.2%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4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多29.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多1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服装、塑料、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预计下期经营状况较好,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对下期的看法相对谨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企业仅多20个百分点左右。

  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及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比其他类型企业低一些。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下期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期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还透露出一组重要信息:房地产、煤气和水、餐饮、医药、电子等行业具较大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57.5%)、煤气和水(51.9%)、餐饮业(50%)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76.8%)、电子(61.9%)、造纸(57.6%)、交通运输设备(56.7%)、橡胶制品(54.3%)、专用设备(54.1%)、仪器仪表(51.8%)、有色冶金(51.6%)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1)。

  表1 企业经营者对所在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

   较大 一般 较小

  总体 44.3 41.9 13.8

  农林牧渔业 44.4 35.6 20.0

  采掘业 26.2 52.4 21.4

  制造业 47.1 41.0 11.9

  电力 45.2 41.7 13.1

  煤气、水 51.9 40.7 7.4

  建筑业 32.3 54.2 13.5

  交通运输仓储 46.6 37.8 15.6

  批零贸易 28.5 46.9 24.6

  餐饮业 50.0 36.8 13.2

  房地产业 57.5 28.8 13.7

  社会服务业 49.3 43.7 7.0

  其他行业 51.6 37.2 11.2

  食品饮料制造业 49.4 33.0 17.6

  纺织业 32.0 52.0 16.0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40.0 45.7 14.3

  造纸及纸制品业 57.6 32.2 10.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6.5 42.5 11.0

  医药制造业 76.8 22.0 1.2

  化学纤维制造业 43.8 43.7 12.5

  橡胶制品业 54.3 45.7

  塑料制品业 42.6 48.6 8.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2.8 39.3 17.9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2.1 56.6 11.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1.6 41.9 6.5

  金属制品业 35.7 53.6 10.7

  普通机械制造业 42.9 45.2 11.9

  专用设备制造业 54.1 39.2 6.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6.7 37.5 5.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3.2 39.8 17.0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61.9 36.8 1.3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51.8 37.9 10.3

  与此相关,2003年企业的投资意愿较高。

  关于企业未来计划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56.8%的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3%的企业保持“不变”,20.2%的企业计划投资额“减少”,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7.8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多44.6个百分点。与上年调查结果相比,非国有企业对未来投资的意向又进一步增强。这表明企业投资意愿普遍较高,非国有企业未来投资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民间投资趋向活跃,有望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府投资的格局。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0.8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分别多34.8和29.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投资意愿较强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煤气和水以及制造业中的有色冶金、医药、仪器仪表、橡胶制品等,其计划未来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都多50个百分点以上(见表2)。

  表2 企业下期计划投资的意向(%)

   增长 不变 减少

  总体 56.8 23.0 20.2

  国有企业 46.4 25.0 28.6

  非国有企业 61.2 22.2 16.6

  

  东部地区企业 57.5 25.8 16.7

  中部地区企业 55.9 23.0 21.1

  西部地区企业 55.8 18.2 26.0

  大型企业 60.8 20.9 18.3

  中型企业 57.3 21.9 20.8

  小型企业 53.8 25.6 20.6

  农林牧渔业 56.7 21.1 22.2

  采掘业 64.7 20.0 15.3

  制造业 58.2 22.6 19.2

  电力 47.0 24.1 28.9

  煤气、水 68.5 14.8 16.7

  建筑业 44.6 25.4 30.0

  交通运输仓储 72.2 17.8 10.0

  批零贸易 49.5 27.4 23.1

  餐饮业 44.4 30.6 25.0

  房地产业 70.8 18.1 11.1

  社会服务业 55.1 27.5 17.4

  其他行业 50.5 23.7 25.8

(来源: 来宝网【www.labbase.net】)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http://www.labbase.net,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