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中国瞄准海外高端人才
- 科学网2009年7月29日 19:54 点击:1957
1月29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题为《中国瞄准海外高端人才》的文章,介绍了中国新近推出的“千人计划”。文章采访了蒲慕明、饶毅、李占清等多位海内外华人科学家,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千人计划”对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
文章说,评论家们普遍认为,“千人计划”能否成功将取决于中国的本土人才能否获得相类似的支持,以及能否改革中国的科研体制。
文章介绍说,该项计划于今年一月份由中国的中组部推出,主要瞄准在发达国家已经获得正教授或者相应职位的人。该计划可为每位引进人才支付高达1百万人民币的搬迁费,而工资以及研究经费将由大学和研究所自行协商。
文章介绍说,中国过去15年中的一些人才引进计划,如百人计划和长江计划,已经吸引了大约4000名研究人员回国,多数是在博士后和助理教授这个级别上。
文章引用上海神经所所长蒲慕明的话说,如果是在几年以前,该计划不会奏效,不过现在发达国家科研经费压力很大,中国可以提供相类似的、如果不是更好的支持。

图片说明: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比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更倾向于留在美国。中国正在推出一项新的计划,以吸引最有潜力的人才回到祖国。图片来源:Rinn,M. 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留美比例,2005年。(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2007年)
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非华人科学家也在“千人计划”的考虑范围之内。与目前的规定相反,新的人才引进计划意味着外国人也可以参与竞争中国重要的国家研究项目。
文章说,中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各个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部门如何提供资金的细节。不过蒲慕明说,中国科学院将为顶尖科学家一次性提供高达两千万人民币的五年启动基金,其中包括高达一百万人民币的年薪。未来五年引进人才的数量将取决于供需双方,很可能为数百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说:“该计划的执行细节将会至关重要。”饶毅警告说,遴选程序应该不但考察候选人过去的学术记录,也应该重点考察他们未来的发展潜力。“一些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可能比一些正教授更有潜力,”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Greensboro分校生物化学家贾伟(音译)说,“你必须单独考察每个候选人。”不同国家、不同大学对教授的评议标准不同,这也应当考虑进去。
贾伟说,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应该在开始招聘之前就制定出长远战略。过去一些单位过分追求完成任务,而未能充分考察引进人才的技能和研究领域是否适合该单位。“这导致了一些人才跳槽到其他单位甚至干脆重新出国。”贾伟说。贾伟本人在中国工作了将近十年后于去年重返美国。
文章同时指出,新一轮人才引进计划提供的丰厚资金支持,特别是支付的高薪,很可能会引发中国国内科学家的愤怒。去年关于清华大学从普林斯顿大学引进的施一公的薪水的谣言在中国科学家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议。
批评者认为,高薪和充足的科研经费对吸引海外高端人才非常必要,但是国内科学家的愤怒也不可小视。饶毅说:“中国引进的年轻科学家应该也可以竞争同等水平的资金支持。国内科学家也应该有一个类似的人才计划。”
文章说,一些人对海外华人科学家是否会踊跃应聘还存有疑问。马里兰大学College Park分校大气科学家李占清说:“钱很实际,但是决定因素是我们在中国是否能像在美国一样高产。”一些顶尖科学家可能会被中国的科研文化和政策吓退,因为中国的传统是既不鼓励质疑的精神和学术交流,也不保证公平竞争。
贾伟说:“中国有句俗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鼓励人才发展的环境,任何人才计划都无济于事。”蒲慕明对此表示赞同:“人才引进计划与科研体制改革必须同步进行。”(科学网/何姣 编译)
译者注:《自然》网站的电子版附加了关于施一公薪水的更正声明以及对施一公的致歉声明,以下为英文原文:
This article previously cited an incorrect salary for Shi Yigong of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Nature apologises for the mistake, and for any distress caused.
更多阅读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http://www.labbase.net,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