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院士”报国强军不易倦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翠芬深情追忆丈夫周廷冲院士
- 解放军报2009年9月10日 17:20 点击:1759
写在前面的话
周廷冲和黄翠芬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全军惟一一对“院士夫妻”。他们相濡以沫40多年,牵手登攀科学高峰,甘为人梯培育英才。国庆60周年前夕,黄翠芬院士深情追忆已去世的周院士,为我们袒露他们报国强军的心路历程。
牵手踏上报国路
廷冲,还记得60年前的那一天吗?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你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走,咱们回国去!那时,咱俩可真是想到一块去了。我也在想,只有血汗洒在自己的国土上,收获的果实才属于自己。
那时的你已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来到美国后,你又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索姆纳和李普曼两位教授指导下进行博士后酶学研究和生物化学研究,在美国的科研前程一片曙光。
但这一切都没有伟大的新中国有吸引力。我们筹足了路费,并把剩下的钱全部买了仪器设备,就是为了给祖国母亲带回一点儿小小的“见面礼”。
对于我们的决定,当地移民局百般刁难阻挠。我们被困在旧金山30多个日日夜夜,心急如焚地眺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后来,我们倾其所有换取了两张高价货船票,冒着生命危险,在海上漂泊56天终于回到了祖国。
牵手攻关科研尖端
我们一同来到山东医学院,立即投入医学院的筹建工作。你挑梁筹建“药理学教研室”,我担纲筹建“微生物教研室”。半年过去了,一个具有时代水平的教研室初具规模,能同时培养初、中、高级医务人员。
同样的使命,同样的召唤。当全国及各军区药理人员和医务人才严重不足时,你很快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药理学教研室,开始招收学员,赶写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中级《药理学》教科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药理学医务人才。
而我承担起《细菌学》教科书的编写任务,这两部教材几乎同时划完最后一个句号。两部教科书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教学第一部中级教科书。
1953年,我国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由于任务特殊,在这里搞科研,论文不能发表,成果不能公开……但为了祖国的需要,我们心甘情愿地从众人仰慕的讲坛上消失,加入这支只能当无名英雄的科研队伍。
在这里,你先后白手起家创建了4个实验室和一个研究所,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军事防化毒理学专业人才。1981年,你光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我从事毒素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组建了我军第一个基因工程研究室和全军分子遗传研究中心,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我还承担了国家“863”人类细菌腹泻基因工程疫苗研制,主持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仔猪腹泻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科学工作者”荣誉称号。
看,那张发黄的老照片,我们正牵手攻关科研尖端,带着倦容的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牵手甘当人梯育英才
天妒英才,无情的病魔摧垮了你的身体,你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但你却没有停下来,继续培养研究生,做咨询和顾问工作。每月你总要给国外的留学生写信,问问他们学习和研究上的进展,叮咛他们不要忘了“科学家有祖国”。1987年,你去美国探亲归来,没有带一件私人物品,而是带回一皮箱国外最新学术文献和开展分子生物学需要的菌株。
后来,你行动更加不方便,我就充当你和学生之间的“二传手”,传资料,传信息,传递着你的想法。我俩最多的话题就是人才队伍建设和对青年人才的培养。
1996年,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代表课题组捧走了该年度军队系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就在这一年,还没来得及分享我们共同的喜悦,你却离我远去,让我沉浸在无尽的痛苦中……
此情可待成追忆。老周,你走后的十几年,你我共同的军事医学科学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我的建议下海洋生物工程、抗体工程、生物导向药物、多价活疫苗等高新技术已开展相应研究,并被列入国家高科技“863”和“973”计划。如今,这些项目都由所里的年轻人承担,现在我又开辟了新的战场——进行肿瘤研究。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虽不能牵手走完人生之路,但我们的心灵永远是相通的,我将继续追逐着你的追逐,快乐着你的快乐,在强军报国之路上矢志不移……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http://www.labbase.net,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