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特写:外国年轻科研人员在中国
- 互联网2012年1月31日 16:21 点击:1390
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一篇特写文章——《中国:大门已打开》(China: The gates are open),文章介绍了外国年轻科研人员在中国做科研的情况,并对中国的科研文化进行了分析。
文章说,受各种有利条件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年轻科研人员选择在中国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虽然他们不得不面对语言的挑战和文化的冲击,但他们个人生活和职业上的阅历都将得到大大丰富。
文章认为,对于外国科研人员来说,在中国固然会遇到许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真正的困惑则在于——中国如何做科研和管理科研。来自美国的冰河研究人员Daniel Joswiak说:“绝对需要一些时间来理解另一种文化如何做科研,包括经费管理、实验室及野外工作、会议组织等各个方面。”
文章说,中国科研人员的勤奋劲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英国免疫学者、现工作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Andy Tsun说:“看到这里的人工作如此努力,令人感到羞愧。”他称,有时到了晚上7、8点后,全所还有一半的人待在实验室里。而他在英国剑桥大学读博士时,这种情况是罕见的。
不过,文章同时提到,辛苦工作并不一定能转化成创造力。工作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学研究所的Jannie Danielsen说,许多学生“没有受过足够的训练来用自己的知识创造新的想法,以及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他们工作极为辛苦,时间非常长。但我不确定他们是否能够稍微缓一缓,思考一下实验结果。”
此外,中国的一些科研文化也让外国科研人员不理解。比如,中国科研人员在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往往会得到所在研究机构的金钱奖励。曾工作于中科院贵阳地化所的Sarah Rothenberg表示,这种政策使得竞争变味,阻碍人们相互合作及交流想法,“科学在中国变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游戏’”。(科学网 梅进/编译)
更多阅读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http://www.labbase.net,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