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旭波:十年磨一剑 深耕医疗领域
- ChinaVenture2013年4月13日 15:17 点击:1555
图为:启明创投合伙人 胡旭波先生
受访者:启明创投合伙人 胡旭波
撰文:ChinaVenture投资中国网 董力瀚 采访:ChinaVenture投资中国网 代松阳
这是启明创投与泰格医药相互协助最终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医药专业出身的70后年轻人坚定迈向职业投资人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胡旭波说,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就是努力做一个有远见和有价值的投资人。
2012年对股权投资界来说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好年景,而泰格医药在创业板的成功登陆却让启明创投在行业逆境中收获了至少10倍的账面回报率。
人生就是一系列机遇的组合,而对于手中筹码的拼贴能力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人们常说机会只是给准备好的人,而当做完了与主导泰格医药投资项目的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旭波的这次访谈之后,我们才清晰地看到了整个投资的脉络。
正是因为有医药专业出身背景,以及产业链销售终端的历练,甚至还有两次错失投资机会的历程,才帮助了胡旭波在泰格医药项目上的成功投资。
泰格医药登陆A股市场半年有余, 第二大股东启明创投透过QM8投资平台持股近700万股未变,而随着泰格医药在二级市场股价连续创出新高,启明创投该笔投资的回报率亦不断攀升。
胡旭波与医药投资的故事还远未说完。
十年磨一剑的成绩单
胡旭波90年代末参加工作,最早进入制药企业,从销售到销售管理再到全国产品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理解医药企业的销售、市场和研发环节。后来在IBM BCS作为战略顾问工作,为各大企业包括医药企业提供战略及营运咨询服务,从而开始从战略和营运角度看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2003年在中信未来任职投资经理时,胡旭波开始有机会学以致用,负责公司医药领域的投资项目。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药明康德、尚华医药的创始人,注意到CRO的发展模式,并开始研究整个CRO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机会。
现在回头来看,胡旭波在CRO领域的掘金生涯可以称得上“十年磨一剑”,在初次亲密接触又整整十年后的2012年,由胡旭波主导对泰格医药的投资项目才终于登陆A股创业板。
启明创投分别于2008年6月和2010年3月分2期共投资泰格医药700万美元,成为泰格医药上市前的唯一机构投资人。随着泰格医药已于2012年8月17日登陆创业板,首日较发行价37.88元上涨32%以50元报收,并在最近创出75元的新高,根据最近的股价,启明理论上的账面退出回报率超过10倍。
结缘泰格医药
临床前CRO的发展点燃了资本对CRO的追逐热情,但已经加入启明创投的胡旭波却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决定——将投资方向聚焦到临床CRO领域。
当时胡旭波认为,CRO蓝海只剩临床领域。他说,中国的药品市场早年以生产仿制药为主,随着中国加入WTO原研发药才被重视。做仿制药的临床研究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国内真正有能力做创新药或国际实验的CRO不多,但未来新药研发的发展对创新药的临床要求很高。他回忆道,“我们认为中国新药研发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机构。”
泰格医药市场竞争优势,则恰好体现在具有很强的创新药临床研究能力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1日,泰格医药参与了25个新化学单体和10个新药物制品的临床试验,其中包括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7个,国家863计划项目10个。同时泰格医药也是为数不多有能力进行国际多中心试验的本土 CRO 企业之一,了解国际标准和并具备提供服务的专业水平,在争取国际订单的时候有一定竞争力。
在胡旭波看来,这两点对于泰格医药来说,在CRO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壁垒,并且短期内难以突破。他举例说,“比如辉瑞准备开展全球实验项目,可能会先对你进行审批核查,经过三五年才能成为供应商,很多公司根本就进不了这个门槛。”
胡旭波与泰格医药创始人之一叶小平可以称得上是“相识于微时”,两人在第一笔投资启动前三年便已经共同的朋友介绍相识,当时泰格医药不过三四十人的规模。胡旭波认为,“雁形团队”和“专业性与服务质量高度执着”是启明对泰格最为看好的两个特性。
“以人为本”论投资
“投资只有三个标准,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 在投资圈内,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事实上在很多专业投资人眼里看来,这是一个完全“以人为本”的领域,除了发掘项目,寻找估值洼地之外,投资人更重要的工作便是选择最优秀的团队与领导者。
雁形团队,正是企业管理建设中最为强调领导者作用的体系,领头人带领团队的同时与成员呼应,将自身能力发挥最大化之余协调好成员间差异。
泰格医药创始人叶小平无疑是典型的雁形梯队领导者,并主导构建了一个结构稳固的创始团队,最具代表性的一点是,泰格医药从成立到上市,管理团队高度稳定,近百人的经理以上级别管理层,仅有2名成员离职。胡旭波坦言,通常做生物医药CRO项目的时间长度在2-4年,如果团队人员换来换去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口碑下降与客户流失。在这个以专业知识和科学管理为核心的行业,团队的长期稳定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胡旭波眼中,泰格医药得以形成创始管理团队的协作分享文化,更多来自于叶小平本人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广阔的心胸。以股权结构为例,团队在相互协作之余也共享了公司股权,最大股东叶小平上市后的股份已经低于30%,其余股份除了启明和流通股东外,都是由公司的团队成员所持有,团队实实在在分享到了企业快速发展的红利。
泰格医药对专业性与服务质量的高度执着则是其另一个核心价值所在。随着企业的发展,客户网络也在不断扩张,启明介入投资的时候,泰格的客户大概20%是国际企业,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经提升至80%左右,外资企业对于服务质量要求相对高很多,泰格则通过与和外资企业合作的过程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同时也在稳步开拓国际市场。
泰格的唯一机构投资者
国内PE投资行业经过全民参与的洗礼之后悄然转型,以往很多投资机构或者广种薄收,只投资不管理,或者在投资之后对企业经营插手过多,甚至展开股权争夺。很多机构可以提供服务的只在投入资金与上市辅导两环节上,但随着全民PE热潮退去,一级市场赚傻钱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机构必须开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成立自己的投后服务和管理部,为企业提供系统的专业化增值服务。
关于启明创投在投资泰格医药的项目中的投后服务,胡旭波到现在依然觉得很有成就感。启明创投在完成对泰格医药第一轮投资后助其引入了美斯达。
美斯达当时几乎是唯一一家有能力为海外大药企提供临床实验数据管理服务的独立公司,在产业链上与泰格医药有天然的互补性。泰格在2009年注资美斯达,并成为美斯达的第一大股东,之后经过继续注资最终成为美斯达的唯一股东。泰格注资美斯达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两家公司之间的团队文化融合得很好,相互之间有很多的协作。美斯达在获得注资后,客户从美国拓展到日本、澳大利亚等;团队发展和销售收入等方面也有明显进展。目前美斯达的规模已经增长了近2倍,而且将是泰格在建设的全球临床实验数据管理离岸外包基地的重要构成。同时透过这次投资,泰格医药自身也开始建立起行业内整合发展的能力。
启明创投在2008年和2010年分2次投资泰格医药,2008年注入了第一笔500万美元,2010年再度注资200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启明创投是泰格医药的唯一投资人。
对此胡旭波称,“我和Gary找泰格创始人叶小平确认了一下,大家一致同意公司还是在发展的早期,有一些不确定性,只有启明一个投资人可能对于公司团队来说简单一点,沟通成本少一点,因此最后决定还是就启明一家投资。”
另一个原因是泰格团队认同启明在医药方面有专注性,容易沟通和合作。“泰格认为启明确实帮公司推进了一些有价值的工作,因此也给了启明一个特别礼物,我们2010年的入股价格和2008年的几乎一样。所以启明的第二笔注资的IRR将比第一笔还要高。”
包括泰格医药,启明在生物医疗领域已经投资了超过20家企业,其他的投资还包括甘李药业、奥泰医疗、中信医药、生工生物、瑞尔齿科、生泰尔生物、透景生命科学、嘉和美康医疗信息等。启明在生物医疗领域内的投资理念是早期发现大的成长趋势,与有雄心的创始人为伴,积极提供资金及营运支持。
深耕医药领域
启明创投未来仍将在医疗领域深耕,胡旭波认为,比别人早看到行业机会是第一步,未来投资项目仍将围绕诊断、治疗和服务展开。
“我们希望比别人更早看到大的趋势,希望创始人有野心,有胸怀,乐于分享。大趋势确定了,公司也是领域里领先的企业之一,创始人非常好可以长期合作,我们就愿意投。”
启明创投在生物医疗领域的覆盖较广,包括器械、诊断、生物制药、服务以及生命科学。阶段上比较关注早期及发展期,但胡旭波在访谈过程中尤其强调,启明投的公司,无论它目前规模如何,都会希望它能成为行业里最大的公司。启明有投委会来最后决策。同时每个行业都有自己团队,目前的启明医药团队共有6人,分布在香港、北京、上海办公室。其中合伙人Nisa在香港办公室,主导了包括甘李药业等投资,并不时出差到北京等地。
医药投资周期很长,从研发到临床投产是很长的过程,与基金尤其人民币基金存续期短存在一定的矛盾,类似泰格医药这种项目,需要从一开始到最后作为唯一的机构投资者,是否会面临很多不确定风险?
一个研发驱动型企业的整个成长期很少是只有一个基金来支持,胡旭波透露,随着行业发展,目前市场上也开始有一些专注于不同阶段的基金,比如有做天使投资的,针对临床一期的,临床二期的,以及产品获批后的等。针对每个阶段的投资逻辑和风险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机会与能力匹配问题,每个基金需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对于医药企业,在不同阶段也需要选择相匹配的基金。
对当下的PE/VC的募资、投资、退出三个方面的困境,胡旭波认为,现在的艰难是对2010和2011年行情的一个修复。“我在2011年初曾经提到过投资行业将很快面临一个艰难时期,尤其是退出方面,会有部分基金面临亏损的可能。我估计整个市场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期,转型的内容包括中国的经济结构、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创业企业的成长动力、中国的人民币LP构成等。”
胡旭波表示,作为投资者要提前3年以上辨别出下一轮成长动力,早期开始支持有大潜力的公司,尽力做好投资后的服务。另外也需要对回报有合理的预期,现阶段无法再期望创业板刚开始时的百倍的高市盈率了。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http://www.labbase.net,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