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Logo

热门词:生物显微镜 水质分析仪 微波消解 荧光定量PCR 电化学工作站 生物安全柜

现在位置首页>技术资料首页>行业动态>人物>国内生物信息学领域权威专家一览

国内生物信息学领域权威专家一览

互联网2009年7月29日 16:39 点击:3786

    国内生物信息学领域权威:
    ----------------------------------------------------------------
    *. 陈润生:是我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二十多年来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曾参加我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 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自1996年以来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共作大会报告及分组会报告十余次。陈教授写过大量的生物信息方面概述性的论文,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吧。
    http://www.ibp.ac.cn/c/faculty/02/runshengchen.html

    *. 杨焕明:杨焕明教授一直从事基因组科学的研究。他主持完成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卷”使中国成为这一被称为“二十世纪登月计划”的宏伟项目的成员国,得到了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赞扬。杨焕明教授及其团队 “华大基因”)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以及家猪、家鸡、家蚕基因组等重大项目使我国的基因组研究得以跻身于世界前沿。2003年,“华大基因”又在水稻基因组完成图、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以及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及建立诊断方法都做出了新的成绩。杨焕明教授还特别关注基因组研究的社会影响和基因知识的普及。
    http://www.big.ac.cn/big/center/yhm.jsp?id=25

    *. 罗静初: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分子生物学网络组织中国节点负责人,英国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杂志编委。1947年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6年起从事DNA和蛋白质序列计算机分析。1987-89 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修访问,从事蛋白质分子模型和计算机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1991-99先后5次赴英国帝国癌症研究所合作研究,从事蛋白质分子模型、蛋白质结构域分析和数据库构建、蛋白质回环数据库构建等研究。1996年起主持和参加863、973、211、985,以及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北京市科委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翻译《生物信息学概论》、合作编写《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开设“实用生物信息技术” 研究生课程。我入门时看过的很多生物信息学讲义都是罗教授的,个人觉得罗教授的生物信息学讲义是学习生物信息入门的首选。
    http://www.bio.pku.edu.cn/colleg ... o/teacher/luojc.jsp

    郝柏林:郝柏林 1934年6月生于北京市。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国立哈尔科夫大学物理数学系。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副所长。 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物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副理事长、陈嘉庚国际学会常务董事。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主要从事理论物理、计算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的研究。涉及固体电子能谱和声子谱、金属红外性质、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物理模型、相变和临界现象、临界动力学、闭路格林函数方法、动力电网计算、天线计算、地震活动性统计分析、群论知识工程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混沌动力学和符号动力学、DNA序列分析等领域。
    http://www.fudan.edu.cn/new_teach/hebolin.htm

    施蕴渝: 196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1965年9月-1970年2月,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1970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79年-1981年意大利罗马大学物理化学系访问学者。1984年6月-1985年1月及1990年3月-9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物理化学系合作研究。1994年1月法国巴黎南大学,C.N.R.S酶学及生化结构实验室合作研究。1995年11月及1996年3月-4月法国NANCY大学CNRS理论化学实验室合作研究。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国家 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负责人、973项目中的课题负责人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负责人。
    http://www.zgkjc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02

    张春霆:著名生物物理学家。1936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起在复旦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1965年毕业。1965—1970年在天津工科师范学院任教,1970—1979年在天津轻工业研究所工作,1979—1982年在法国国立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从1984年起在天津大学物理系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境外研究员,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主要的学术成就:张教授是我国少数生物信息学家之一。他有较强的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以此为背景,从2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他转而研究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先后在国外SCI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被引用400余次。他的主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用双 Sine—Gordon偏微分方程组来模拟DNA分子在转录和复制过程中碱基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此工作得到近100次的SCI引用。二是提出了DNA序列的Z曲线理论,开拓了一条用几何学方法分析DNA序列的新途径。目前,Z曲线理论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中已获得了重要的应用,成为生物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理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系统地开创了DNA序列分析中的几何学研究途径,得出了关于天然蛋白质的稳定性与密码子的选用之间存在着强关联等的重要结论。在蛋白质结构类的预测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领先性的成果,提出了预测HIV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剪切活性部位的有效方法;提出了解释细胞内微管蛋白质装配过程的内部运动机制的精妙理论。张教授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
    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7) 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1)。他还获天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0)。
    http://www.tju.edu.cn/survey/zhangchunting.htm

    李衍达: 李衍达院士出生于1936年10月,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9~1981年作为中国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衍达院士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他研究的仅用相位谱、幅度谱或附加部分时域采样点恢复有限长离散信号等问题,在信号重构理论及算法的研究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将新的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方法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取得了开拓性成果。李衍达院士发表了《信号重构理论及应用》等多部著作和论文;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国家特等奖。
    http://www.pupk.com/discovery/zt1/data/3337.htm

    贺福初,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62年出生于湖南安乡,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入伍,相继获生物化学硕士、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曾发现“细胞活性因子的发育相关进化”、“相互作用分子的协同进化”、“mRNA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协调进化”及“物种演化中的分子减速进化” 等规律性现象;发现并克隆肝细胞生成素、揭示其基因调控机制、研制其重组品,发现其受体及其两条信号转导通路;建立人胎肝转录组及其蛋白质组,从中发现 500余种新基因、新蛋白质;发现中国人群常见恶性肿瘤及慢性肝炎等的易感基因10余种;倡导并领衔了人类第一个组织、器官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这也是中国第一次领导大型国际合作计划,Nature、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给予高度评价。以责任作者在国际核心刊物Nature Genetics、PNA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Genome Res、Mol Cell Proteomics、Cancer Res、JBC、Oncogene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http://www.fudan.edu.cn/new_teach/hefuchu.htm

    丁达夫: 研究员,男,1939年4月生。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信息论与统计数学专业。丁达夫研究员现主要从事蛋白质工程与基因组分析的计算分子生物学研究,是国家863生物高科技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持人。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论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1989年至今被选为(ISIS- SYMMETRY)国际协会亚洲区主席。1985-1988年在国外工作,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Prigogine教授合作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手性结构及其起源,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Trainor教授合作研究两栖类嫁接重生机制,在美国与马里兰大学Ponamperuma教授研究生物分子进化和与亚利桑那大学 Winfree教授研究生物可激媒质的非线性波动力学,以及在英国牛津大学与皇家学会会员Marray教授研究生物发育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1988年以来成功地建立了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同源模建系统和基因组序列的功能位点识别系统,目前正在进行蛋白质分子设计与作用机理的研究和基因组组织的比较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1982年《中国浅海声场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已招收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6名。
    http://sedu.sibs.ac.cn/80116/ddf.htm

    李亦学: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82年在新疆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新疆大学物理系获理论物理硕士学位(就读于西北大学物理系、西安交通大学信息控制系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1992年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进修,1993年4月转为博士生,1996年10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理论物理博士学位。 1996年11月至1997年3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第三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从事计算数学博士后研究。1997年4月至2000年6月在欧洲分子生物学研究室(EMBL)从事生物物理博士后研究。2000年7月回国工作。李亦学研究员的研究兴趣包括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他已在各种杂志上发表60多篇文章,包括40多篇在多种SCI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已被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引用200多次。他是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等多个国家级学术组织或机构的评委,以及5种杂志(其中3种为SCI收录)的编委。同时,他还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或研讨班,是诸多国内外主要学术会议,如GIW、HUPO和全国生物信息学大会的组委会成员。他受邀在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或大学发表了40 余次主旨讲话或学术报告。李亦学研究员现为上海生物信息学会理事长。
    http://www.scbit.org/doc/liyixue.php

    孙之荣: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http://www.biosci.tsinghua.edu.cn:8001/faculty/sunzr.html

    钟扬:198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84 – 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研究员(1996)、副所长(1997);1992-1998年曾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和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进行合作研究4年;2000年起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学博士生导师;现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教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博士导师.
    http://life.fudan.edu.cn/professor/zhongyang.xml

    来鲁华: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长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分子动态与稳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7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98-199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化学系伯克莱学者,受聘为国家教育部第四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研究方向 :蛋白质结构及功能预测,生物分子识别机理,药物设计 1. 蛋白质结构及功能预测与分子设计。 2. 蛋白质折叠及生物分子识别机制研究。 3. 基于结构及生物网络的药物设计。
    http://ctb.pku.edu.cn/main/cn/gr ... ianjie-lailuhua.htm

    于军:于军博士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表皮组织的分化。该研究发现、克隆和定名了一类新的膀胱表皮特异膜蛋白, Uroplakins ( 膜板块蛋白 ) ,共发表相关论文十篇(包括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等主要杂志)。 1993 年起为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大
    规模测序阶段到来做技术准备工作,与 Dr. Gane Wong 共同建立“多酶全解物理图谱”制作技术,并将该技术用于大规模 DNA 测序实践。先后在 Genome Research, PNAS, Genomics 等专业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1997年起研究基因组学基本理论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提出一系列基因组学基本概念,例如已发表在 Genome Research 上的数篇论文,指出“所谓‘垃圾' DNA 在人类基因组实际是内含子 DNA ”,“人类基因组的序列几乎全部转录为 RNA ”,“人类基因平均长度是目前估计值的两倍”,“最小内含子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1998 年开始基因多态性和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研究,用重新测序的方法验证编码区 SNP 的分布特点,研究结果在 Nature Genetics 发表。同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指导大规模 DNA 测序工作,主持了“腾冲泉生热孢菌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北京部分( 1% 计划)”和“中国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等测序工作 , 已在 Nature, Science, Genome Research 和《科学通报》发表集体论文多篇。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建立基因组研究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技术,研究基因组进化的分子机制和基因组比较分析。于军博士还参与数部专著的写作。
    http://www.big.ac.cn/big/research/yj.jsp?id=25

    贺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1年1月获英国佩士来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1月至1992年12月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爱丁堡人类遗传学研究所任高年资研究人员,1996 年3月起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中心(上海脑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00年1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生命技术学院副院长,以及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神经精神疾病和人类遗传学联合研究室主任,国际学术杂志Cell Research,Psychiatric Genetics编委。头衔: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重要学术兼职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四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五”863计划(民口)专家组成员.研究方向:1.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2.单基因遗传病基因的定位与分子克隆3.药物基因组学 4.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
    http://www.sjtu.edu.cn/staff/teachers/132.xml

    罗辽复:1935年9月出生于上海,安徽歙县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分配到内蒙古大学物理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内蒙古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生命起源学会会员。1987年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06年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专于粒子物理、高能天体物理及理论生物物理学。罗辽复教授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领域中的粒子物理、高能天体物理和理论生物三个方向若干方面的研究。发表科学论文 300余篇。出版专著《量子场论》、《非平衡统计理论》、《理论生物物理学论文集》、《生命进化的物理观》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基本粒子理论”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奖,“基本粒子理论和高能天体物理”获1980年内蒙古科技成果一等奖,理论生物物理研究获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基础研究获1994年乌兰夫基金奖,《量子场论》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理论物理科研和教学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特等奖。罗辽复教授多次应邀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兼任《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内蒙古物理学会理事长,《物理学进展》编委,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等职,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http://ndnews.imu.edu.cn/fiftyye ... 20070214180652.html

    刘次全,男,1938年生。云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和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64篇(其中,主要研究领域 127,其他37篇,SCI刊物62篇)。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5部,参加编著2部。提出了mRNA→蛋白质“三维遗传信息”原始创新思想,并一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39370374、39570395、39770418、39970412、30160036、90208018、 90303018、 A0324101),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大前沿交叉科学项目二级课题的资助。

    韩敬东:博士,中科院遗传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中国药科大学学士;1996年获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博士;1997-1998年,为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博士后;1999-2002年,为IT软件工程师;2002-2004年,为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 and Harvard Medical School博士后。2004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http://hanlab.genetics.ac.cn/ourLab-hanjd.htm

    王俊:王俊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北京中心主管、生物信息学实验室主管;丹麦奥胡斯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及南丹麦大学人类遗传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系客座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1999年,王俊研究员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承担了中国部分的数据分析工作。 2001年,在中国籼稻基因组计划中启动并负责生物信息学分析部分。随后几年内还参与了SARS 基因组分析,组织实施了家蚕、家猪基因组计划与家鸡多态性图谱计划。其研究领域涉及到基因组组装、注释、表达、复制、比较基因组学、分子进化、转录调控、多态性等多个领域;发展了多个包括组装、比对、注释在内的软件算法,建立了多个数据库。上述科研项目的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 "Nature Review Genetics", "PLoS Biology", "Plant Cell", "Genome Research", "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其中以王俊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Nature"、"Nature Review Genetics"、"Science"文章五篇。王俊同时在平台搭建和大项目组织上积累了大量经验。1999年-2000年,完成了华大基因的基本生物信息学平台的搭建过程,2001年初,到杭州组建了华大基因杭州中心。组织并实施了诸如家蚕、家鸡、家猪、水稻基因组等大型计划。介于此,王俊获得了多个奖项,诸如:"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求是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等。
    http://www.big.ac.cn/big/master/wj.jsp?id=25

    王秀杰:1998年获南开大学生物学方向学士学位, 2000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方向硕士学位, 2004年6月获洛克菲勒大学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生物信息学方向博士学位, 同年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1月加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秀杰博士领导的创新研究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我们将发挥计算机在处理大规模生物学数据上的优势, 运用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 对公共数据库中的各种生物数据进行系统分析, 来发现新的基因和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构建遗传网络调控模型,从宏观上阐释生命调控的规律。 近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真核生物中microRNA调控机理的研究, microRNA 及其所调节的mRNA 的预测。2. Alternative splicing 和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机制的研究。3. Intron/Exon boundary 的确定和水稻基因组的重新分析。
    http://www.genetics.ac.cn/edu/GRAD/expert/wangxiujie.htm

    刘海燕:1969年出生于四川。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获博士学位。曾于1993-1995年作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在瑞士苏黎世高等理工学院物理化学实验室学习,1998-2000年在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作博士后研究。现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J. Am.. Chem. Soc.、J. Mol. Biol.、J. Chem. Phys.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要研究兴趣:生物大分子的计算机模拟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生物信息学。目前研究内容包括在原子运动层次描述大分子和溶液体系中化学反应、构象变化、蛋白与多肽折叠等活化过程的模型与计算方法;上述模型与方法在阐明生物学结构功能关系和分子设计中的应用;结构基因组研究中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应用。
    http://biox.ustc.edu.cn/detail.p ... 432&postid=3409

    程京:男,1963年生于北京,安徽省安庆市人。清华大学医学院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生物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荣获2004年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发表论文总数82篇,其中第一作者24 篇。全部论文中被SCI收录44篇,其中25篇为1998年回国后所发表的,被SCI他人引用736次,被EI收录6篇。编写了5部关于生物芯片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专著,其中4部为英文著作。2001年,他作为第一主编,撰编了由美国Harwood Academic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生物芯片技术的英文专著Biochip Technology。此外,他还在其他多部中英文书籍中撰写了17章的内容。
    http://www.hainu.edu.cn/2004xues ... nu_show.asp?id=5548

    张成岗,男,30岁,汉族,中共党员,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88-1992年于复旦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2~1995年于第四军医大学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95~1998年于第三军医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从事了神经肽(Neuropeptide)的有关研究工作、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nov)与大鼠神经系统发育和再生关系的研究工作、人胎肝来源新基因的规模化发掘及其功能预测的研究工作,构建了"基于本地化和WEB的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体系"。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三项。负责"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创新启动基金1项。发表论文40余篇。
    http://www.cnhupo.org/cnhupo/mod ... =article&sid=79

    宿兵: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学科带头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灵长类比较基因组学及现代人类起源和迁徙的研究。已在《Science》、《Nature Reviews Genetics》、《PNAS》、《AmericanJournal of HumanGenetics》、《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和《MolecularBiology and Evolution》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http://159.226.149.45/compgenegr ... %20introduction.htm

    张亚平,男,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生于云南昭通。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教授。致力于研究动物和人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澄清了若干脊椎动物重要类群系统与演化中的一些难题,阐明了亚洲人群进化的一些规律,揭示了一些基因和基因家族的起源进化及其与生物适应的关系,证明了东亚在家养动物起源中的重要贡献。已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roc. Natl. Acad. Sci. USA》、《Am J Hum Genet》、《Mol Biol Evol》等SCI刊物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先后获国际大奖“生物多样性领导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http://159.226.149.45/zhang/overview/overview.htm#1
    http://159.226.149.45/zhang/overview/overview.htm

    王文: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德马普青年科学家进化基因组学小组组长,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 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已故动物遗传学家施立明院士指导下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10月-1996年6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1996年在施立明和吴鹤龄教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8月至2002年7月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与进化学系博士后暨研究助理。 2004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首批入选者”。
    http://www.kiz.ac.cn/wangw/index/Page493.htm

    徐鹰:国际著名计算生物学家, 美国佐治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 ,美国国家像树岭实验室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杰出科学家 ,吉林大学客座教授,原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78级毕业生
    http://csbl.bmb.uga.edu/~xyn/

    ---------------------------------
    学生物信息学这么久了,一直想了解下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权威人物与实验室,但是以前似乎没有人总结过,所以产生了这个念头,斗胆想总结下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牛人。
    晚辈总结长辈的功绩是不大合适的,希望各位战友能给我以支持和建议,各谈所知,也为生物信息学的初学者指明一个奋斗的目标。
(来源: 互联网)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http://www.labbase.net,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