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名人简介
- 互联网2009年11月4日 20:10 点击:3754
俄国植物生理学家和化学家次维特(1872~1919)
•M.С.(Mихаил Семёнович Цвет)
•1872年 5月14日生于意大利阿斯蒂,1919年6月26日卒于苏联沃罗涅日。1896年获日内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全家移居俄国。1901年获喀山大学植物学学士学位。1902年任华沙大学讲师,1907年任兽医学院教授,1908年任华沙理工大学教授。
茨维特在应用化学方法研究细胞生理学。1900年他在树叶中发现了两种类型的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后来又发现了叶绿素c,并分离出纯的叶绿素。他最重大的贡献是发明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中极重要的实验方法——色谱法。他的第一篇关于色谱法的论文发表在1903年华沙的《生物学杂志》上。1906~1910年的论文都发表在德国的《植物学杂志》上。在这几篇论文中,他详细地叙述了利用自己设计的色谱分析仪器,分离出胡萝卜素、叶绿素和叶黄素。由于他的论文发表在不大知名的期刊上,所以当时没有引起化学界的注意。直到1931年,R.库恩才发现茨维特所发明色谱法的重要性,此法才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德国化学家-库恩
(Richard Kuhn,1900~1967)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18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1921年至慕尼黑大学改读博士学位.1922年获博士学位留校研究糖化酶.1926-1928年任苏黎世大学教授.1929年回德国任海德堡大学教授.兼任威廉·凯泽医学研究所化学部门领导.1937年升任所长.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研究植物色素时发明了柱色谱法.这种方法是把硅藻土〔现在常用石英砂或氧化铝粉末〕粉末置于玻璃管中,在上端倒入混合物溶液.待溶液被硅藻土粉末吸附后用待分离的溶剂淋洗,当溶剂流下时,由于不同成分的吸附能力不同而分开.若是有色物质则形成一围圈色带.库恩利用这个被埋没多年的方法,用氧化铝和碳酸钙粉末的色谱柱成功地将胡萝卜素分离成α和β两个同分异构体.此后他又发现了多种新的类胡萝卜素.并制成了纯品进行结构分析,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类胡萝卜素的认识.
世纪30年代以后,人们对维生素的兴趣日增.库恩着手研究维生素A,确定了其结构,并于1937年成功地进行了维生素A的全合成.1933年库恩从53 000升牛奶中分离出了1克维生素B2(核黄素),测定了其结构,并于1934-1935年成功地合成了核黄素,对维生素化学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库恩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研究工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39年授予他193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但由于德国纳粹的阻挠.库恩未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按规定,发出授奖通知一年内未去领奖.奖金自动回归诺贝尔基金会.战后当库恩在1949年7月去斯德哥尔摩补作受奖学术报告时,只领回了诺贝尔金质奖章和证书.
年库恩又成功地分离出维生素B6,并测定了它的化学结构.以后库恩主要从事抗生素的合成和性激素的研究工作,继续在化学领域作出贡献.
中国色谱研究奠基人-卢佩章
(1925~ )
中国分析化学家。原籍福建省永定县。1925年10月7日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194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49年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1958年在张大煜指导下获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中国大连色谱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编委和《色谱》杂志主编,并任国际性《色谱杂志》、《高效色谱及色谱通讯》和《实验室中计算机的应用》编委。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色谱学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
卢佩章曾从事水煤气合成催化剂和人造石油方面的研究。自1954年以来,主要从事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理论、新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关于“熔铁催化剂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及化工产品”的研究,获195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奖三等奖。50年代末,研究色谱选择性和柱效随不同物质变化的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指标。60年代,在超纯气体净化与测试方面,为原子能工业和半导体工业提供了先进的测试方法,并发展了一系列腐蚀气体色谱分析仪和金属中气体分析仪。70年代,参加了火箭药柱、航空煤油、柬埔寨梯克油及农药残毒等分析工作。80年代以来,领导中国大连色谱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科技人员,开展了细内径高效液相色谱仪、人工智能化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了《气相色谱法》一书(1972),并和联邦德国专家共同主编了《中德色谱报告会文集》(1983)。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佩章
分析化学家,福建省永定县人,1925年10月生于杭州。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色谱学会名誉理事长。194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同年在同济大学化学系任教,1949年9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大煜等导师指导下获得副博士学位。1959-1986年任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1978-1983年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担任第五届北京国际分析测试报告会及展览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曾任《色谱》杂志主编,《高效色谱(HRC&CC)》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以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是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建国初期,完成了“熔铁催化剂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及化工产品”项目。为开创中国色谱学科,开展了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理论、新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1956年“液态燃料的费一托合成研究(气相色谱应用于产品的分析)”获第一届中国自然科学三等奖,为四个获奖者之一。六十年代,发展了腐蚀性气体色谱等一系列国防分析技术和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七十年代,开展了高效液相色谱的研究,研究成功K-1型细内径高效液相色谱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荣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八十年代以来,他领导开展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色谱专家系统理论、技术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1959年曾在莫斯科在Rogingskii通讯院士A.A.Zhukhovitskii教授领导下工作半年,后以客座教授身份在国外许多大学,如德国Tuebingen大学、意大利Urbino大学、荷兰Einhovern大学讲学及在许多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学术报告。1992年在美国匹兹堡会上作为中国人第一次作了特邀报告。
至今荣获各种奖励20余项。获中国科学院荣誉奖(1989)和前苏联色谱学会的Zwett奖(1990)、美国传记研究所的“世界终身成就奖”(Worl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编写出版《色谱理论基础》等7部专著,并出版了《卢佩章选集》,先后培养研究生30余名。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http://www.labbase.net,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