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Logo

热门词:生物显微镜 水质分析仪 微波消解 荧光定量PCR 电化学工作站 生物安全柜

现在位置首页>技术资料首页>行业动态>技术动态>革兰氏阴性菌的"隐形攻击":揭秘内毒素主动释放机制与检测新突破

革兰氏阴性菌的"隐形攻击":揭秘内毒素主动释放机制与检测新突破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25年2月17日 4:12 点击:176

内毒素(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其化学结构由类脂A(毒性中心)、核心多糖和O抗原三部分组成。传统观点认为内毒素仅在细菌死亡或人工裂解时释放,但近年研究发现,细菌在对数生长期和营养缺乏时也可通过疱疹样结构主动释放内毒素。

一、内毒素的释放机制

1疱疹样结构释放  

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细菌外膜过度合成时,表面形成大小两类疱疹样结构:  

大疱疹(直径约100nm):在菌体分裂形成横隔时产生,随分裂完成而破裂释放内毒素;  

小疱疹(直径约50nm):持续存在于菌体表面,通过出芽方式将内毒素释放至环境中。  

这种释放方式使细菌在存活期间即可向宿主输送内毒素,尽管释放量仅占总量的小部分,但其持续作用可能引发慢性炎症反应。

2被动释放途径  

当细菌死亡或受抗生素、免疫攻击裂解时,细胞壁崩解导致内毒素大量释放。此过程与疱疹释放形成互补,共同加剧宿主炎症反应。

揭秘内毒素主动释放机制与检测新突破.jpg


二、内毒素的致病机制

释放的内毒素通过以下途径引发宿主病理反应:  

免疫激活:类脂A与宿主TLR4受体结合,触发NF-κB通路,诱导TNF-αIL-6等促炎因子释放,形成细胞因子风暴;  

凝血紊乱:激活补体系统和血小板,促进微血栓形成,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代谢影响:慢性低剂量内毒素暴露可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引发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等慢性疾病。

三、临床意义与检测

内毒素血症是脓毒症、多器官衰竭的核心驱动因素。临床通过内毒素活性测定(EAA)评估患者内毒素负荷,高水平内毒素(EAA>0.6)合并器官衰竭(SOFA>7)提示预后不良。联合检测PCTCRP等指标可提高诊断特异性。  

综上,内毒素的释放机制和致病效应具有高度复杂性,其持续释放特性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新靶点。


(来源: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http://www.labbase.net,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