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Logo

热门词:生物显微镜 水质分析仪 微波消解 荧光定量PCR 电化学工作站 生物安全柜

现在位置首页>技术资料首页>行业动态>展会及会议>第三届中英癌症生物学前沿研讨会暨MRC-中国上海研讨会

第三届中英癌症生物学前沿研讨会暨MRC-中国上海研讨会

中英癌症生物学前沿研讨会2011年4月16日 11:40 点击:2540


背景介绍:

        细胞死亡及其免疫学相关研究的发展,和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及其相关培养和分化技术的建立为深入和系统研究癌症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调控网络及其重要病理过程中的调控机理提供了线索,并为进一步开展癌症相关的生物医学转化型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细胞死亡、干细胞、免疫学、癌症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尤其在干细胞和免疫学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本次会议为中英癌症生物学前沿研讨会暨MRC-中国上海研讨会——“细胞死亡、干细胞与癌症”国际系列研讨会的第三届,会议将继续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卓有建树的海内外科学家,采用大会报告的形式,结合国内外癌症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从细胞死亡、干细胞和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及其与癌症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交流,为我国科研人员架起与国外学者长期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提高我国癌症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会议时间:2011年5月18日--5月20日

会议地点:上海好望角大饭店(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500号,200031)

 

主办单位: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 Cell Death and Diseases杂志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承办单位:

         生物谷

 

大会主席:

         Gerry Melino,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毒理学部“Apoptosis and Cancer”项目负责人/意大利罗马大学医学实验部主任/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 Cell Death and Diseases 杂志主编

         时玉舫,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

         Xin Lu, 英国路德维格癌症研究所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分支主任

 

大会组织委员会:

    主席:

         Gerry Melino,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毒理学部“Apoptosis and Cancer”项目负责人/意大利罗马大学医学实验部主任/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 Cell Death and Diseases杂志主编

         时玉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

    秘书长:

         杨黄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成员:

         张雁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金    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孔祥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胡国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朱景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秘书:

         吴军、罗乐、谢宁峡、臧文辉、任晓慧、高蕾、Krupesh Mistry

报名咨询: 学术咨询:

张依寒
E-mail:Yihan.zhang@bioon.com
Tel: 86(21)54481353
Mt: 13681810839

中科院健康研究所 谢宁峡
E-mail:nxxie@sibs.ac.cn
Tel: 86(21)63843316
Fax:86(21)63852655

赞助咨询:
胡睿
E-mail:Rui.hu@bioon.com
Tel: 86(21)54485309 ext 8002
Mt: 13636312725
罗青梅
E-mail:qingmei.luo@bioon.com
Tel: 86(21)54485309 ext 8022
Mt: 13402137591
媒体合作:  
毛艳
E-mail:Yan.Mao@bioon.com
Tel: 86(21)54485309 ext 8015
Mt: 18602194067
 


 


 

第三届中英癌症生物学前沿研讨会暨MRC-中国上海“细胞死亡,干细胞与癌症”国际研讨会将于2011年5月18日--5月20日在2011年5月18日--5月20日召开,目前二十位知名海内外科学家已确认参加第三届中英癌症生物学前沿研讨会,他们将分别发表精彩的演讲。

 

第三届中英癌症生物学前沿研讨会的会议主题是“细胞死亡、干细胞与癌症”。会议将结合国内外癌症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从细胞死亡、干细胞和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及其与癌症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交流,为我国科研人员架起与国外学者长期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提高我国癌症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这20位嘉宾分别是:

Martin Bushell  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
Tim Ebbels  教授,英国伦敦皇家学院
Colin R Goding 教授,英国牛津大学Ludwig癌症研究所
Douglas R. Green 教授,美国圣约翰儿童医院免疫学部主席
Xin Lu 教授,英国牛津大学Ludwig癌症研究所牛津分部主任
Tak W. Mak 外籍院士,加拿大大学健康网络高级医学研究所
Gerry Melino 教授,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罗马大学
Andreas Strasser  教授,澳大利亚Walter+Eliza Hall医学研究所
陈国强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
储以微 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常务副主任
胡国宏 研究员,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金颖 教授,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中科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孔祥银 教授,健康科学研究所
裴雪涛 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医学研究所所长
宋尔卫 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乳腺研究中心研究员
时玉舫 教授,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红阳 院士,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医院
吴缅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杨黄恬 教授,中科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朱景德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

Tak Mak教授,是世界上首位T细胞受体的克隆者,他的研究揭示了“T细胞受体”是识别人体内正常细胞和病毒的关键;经过多年观察和研究,他对“T细胞受体”的结构、特性和功能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麦教授也是在科学研究中推广使用基因改变小鼠的先驱,这使得免疫学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癌症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由麦教授带领的团队在乳腺癌的基础研究中也取得重要突破,已在国际顶尖科研杂志中发表大量论文;麦教授本人也多次在加拿大和美国等地举行的乳腺癌研讨会中发表主题演讲。他的研究大大促进了人类在基因科学和治疗癌症领域的进展;对于治疗多种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各种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甚至艾滋病等)和癌症都有很大帮助。目前麦教授主要从事分子肿瘤学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他已发表论文650多篇,包括45篇NATURE,16篇SCIENCE,26篇CELL,45篇PNAS,以及在其它数种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其总引用率高居世界前三位。另外,麦教授已获得专利26项。

Douglas Green博士是世界著名免疫学家。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细胞凋亡,或主动细胞死亡的相关研究,并探讨这一过程在调控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格林博士以113篇论文高达15,000次的引用率位居全球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五名科学家之列;其中有两篇论文的引用次数位列全球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前25位。他的研究工作涉及ISI基本科学指标(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的多个领域,如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以及免疫学。在1991-2001年间,格林博士的实验室在ISI细胞凋亡领域位列论文总引用次数、总发表数和平均每篇论文引用次数第六位。2003年,他又获得了ISI“论文高引用率”的殊荣。迄今为止,格林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已发表SCI论文377篇,撰写著作或专题9本,发表其它综述、短评或编辑点评16篇,此外还曾获得专利4项。在他所发表的论文中,有近60篇被收录在NATURE、SCIENCE、CELL和PNAS等国际高水平研究期刊中。

卢欣教授所带团队是世界上研究在多数人类癌症中功能丧失的p53蛋白的肿瘤抑制功能调节的团队之一。卢教授在科学上的主要突出贡献是确定了一个与p53相关、既可以促进也可以抑制肿瘤生长的关键蛋白家族,即ASPP家族蛋白。卢教授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Molecular Cell、Cancer Cell、Nat. Genet.、Proc. Natl. Acad. Sci. USA、Genes Dev. 、EMBO J等发表了近80篇研究论文。所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超过了6,250次。卢欣教授还经常被邀请在Nat. Rev. Cancer、Nat. Rev. of Mol. cell Biol.、Cell Death and Differ.等杂志发表综述;并受聘多种杂志高级编审,是国际知名科研期刊Oncogene的常务主编,Carcinogenesis、Cell Research、Cell Death and Disease 等杂志编委。

王红阳院士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信号转导有重要建树。97年学成回国创办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和综合治疗病区,形成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创新基地。在分子诊断方面,研发了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及血清检测单克隆抗体,获国家专利;克隆新的肝癌相关基因4个并阐明功能;首次发现新的抑制性受体对肝癌细胞生长、凋亡的调控机制和癌基因P28在肝癌的异常信号通路,为肝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分离新的磷酸酶3种,提出新的酶分类法;发现了磷酸酶PCP-2调控β-catenin介导的肿瘤信号通路,与同行合作提出新的抑制性受体调控机制在多器官存在的新概念。在Gastroenterology、Nature、Hepatology和Oncogene等发表论文75篇,影响因子190分,SCI引用527次;申报专利9项(国际1项),授权4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  目前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军队“十五”重点基金、上海市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项课题,在研课题经费达500余万元。在《Nature》、《Oncogene》、《JBC》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资助,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0年被评为总后“科技金星”,获得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奖一等奖。

陈国强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和治疗学基础研究,他所从事的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2002年5月回国,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后,使一个当时只有十位职工、不到1万元的科研资产、更没有科研课题的教研室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几年来,他在发现低氧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基础上,提出以“低氧-低氧诱导因子(HIF-1a)-C/EBPa”为主轴的白血病细胞分化信号机制;报道磷脂爬行酶介导白血病分化,并就其表达调控机制提出新发现;发现新型喜树碱衍生物NSC606985在低浓度下即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并对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展示良好的药物研发前景。此外,在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和白血病相关蛋白的功能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迄今,他先后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如JNCI、BLOOD、JBC、ONCOGENE、LEUKEMIA、CANCERRES等发表60多篇论著。自97年以来,在全国单篇论文引用数统计排名中始终处于前八位,共达2700余次。他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杜邦科技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学术奖励和全国和上海市劳动模范、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者、上海科技英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等荣誉称号。

朱景德教授主要从事肿瘤的表观遗传(-组)学和肿瘤基因治疗,从DNA甲基化的视角开展基础和转化医学方面的肿瘤生物学研究。积极推动中国、亚洲和全球范围的表观遗传组学研究。1. DNA甲基化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临床验证和应用。2. 高分辨和低分辨的DNA甲基化的全基因组谱式的技术和多个生物体系的研究。3. 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肝细胞的表观遗传组学谱式。受到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的项目支持。至今已发表论文约90篇,英文论文60余篇SCI论文50余篇(包括在Cell、NAR、CancerGeneTherapy、Oncogene、Carcinogenesis、BBA、Cell Research、BMC Cancer等杂志中的主要作者的论文);其中自2002年以来发表了SCI论文25篇,核心刊物论文30余篇。

时玉舫教授创导了细胞凋亡的重要理论,发现了激活诱导淋巴细胞凋亡(AICD)和c-myc对AICD的调节作用,AICD已成为免疫学研究前沿热点,成为相关肿瘤免疫调节治疗和药物研发的重要里程碑。从事的Rapamycin促进化疗药物引起的癌细胞凋亡的研究目前已成为癌症治疗领域中的新方向;其后又首次证实了Fas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与应激反应或鸦片所致的免疫抑制有关,是神经免疫调节领域的重大发现;又证明了CD4+ T细胞在哮喘中的决定性作用,为过敏性哮喘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向;最近发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为组织干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在器官移植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已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Science、Nature、Nature Medicine和Immunity及其它SCI杂志发表论文110余篇,被引用总次数超过4000次,其研究成果对探讨干细胞调控、癌症、传染病、过敏及自身免疫病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杨黄恬教授主要从事防治缺血性心脏疾病手段和机制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获得者。带领的研究组建立了稳定的小鼠、大鼠到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体系和研究平台;揭示了内质网Ca2+钙离子释放受体调控的钙信号对胚胎干细胞细胞胚层分化和神经细胞分化命运的决定起着重要作用;证明了胚胎干细胞细胞分化的早期心肌细胞已具备了功能性心肌细胞所必需具备的调控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分子基础和机制;并揭示了内质网、RyR2及内质网钙泵在心肌细胞分化的早期就参与兴奋-收缩耦联。揭示了间歇性低氧有效对抗致死性Ca2+超载和缺血/复灌心肌损伤的钠钙交换体、肌浆网、线粒体机制;发现了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E2F6、热休克蛋白27及PKC和CaMKII抗心肌缺血损伤等的新作用和机制。在SCI收录的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Proc Nat. Acad Sci USA、Circ Res、FASEB J、Cardiovasc Res、Mol Biol Cell等国际领先的专业杂志发表论文论著39篇;参编专著8部。

孔祥银教授在人类疾病基因识别和功能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发现牙本质唾液酸磷酸化蛋白基因(DSPP)突变引起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1型(DGI1),并且发现在部分家系中该基因的突变引发进行性高频耳聋(Nature Genetics. 2001)。发现热休克因子4(HSF4)突变引起人类儿童绕核性白内障,该发现第一次把热休克蛋白质的合成与白内障的发生联系起来(Nature Geneticst. 2002)。发现KITLG基因突变引起人类进行性色素沉着(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9)。首次发现CYLD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性毛发上皮瘤。首次发现CYLD基因的不同突变引起遗传性毛发上皮瘤,研究结果于2002年上海HGM2002会议公布,论文发表于2004年Human Mutation。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获得不同mRNA分子之间直接作用的证据(Genome Biology. 2008),发现NMD靶基因mRNA形成和翻译抑制机制(BMC Biology. 2009;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2010),以及哺乳类细胞mRNA双读框普遍性(Cell Research. 2007)等重要发现。

金颖研究员主要从事于ES细胞和胚胎发育早期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获得者。1983年在中国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8年分别在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医学中心和美国西南医学中心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9年回国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实验室从事ES细胞和胚胎发育早期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任研究员。自2001起受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任干细胞研究课题组组长。自2004年起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分子发育生物研究室主任。自2006起任中国科学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自2007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所所长。2001年当选为上海曙光学者。2006年当选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03年和2006年分别领衔“人ES细胞建系”和“人ES细胞应用的基础研究”上海市重大项目。自2004年起成为国际干细胞学会会员。2006年被选为国际干细胞学会组委会委员。先后成为包括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Oncogene,Cancer Letter,Stem Cells,Stem Cell and Development和Nature Protocol等多种国际学术刊物的论文审稿人。2008年成为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杂志的副主编。2009年聘任为“发育与生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基于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技术的若干重大疾病模型与机理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2009年度获得第二届百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10年度获得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近几年发表论文的杂志有Cell Stem Cell、Developmental Cell、Proc Nat. Acad Sci USA、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Stem Cells、Cell Research、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FASEB Journal、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等。

……

欲了解更多的信息,请访问会议的官方网站:http://www.bioon.com/z/Cancer_Biology/Index.shtml

附件:会议最新日程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09:00-22:00 代表签到(好望角大饭店,上海市肇嘉浜路500号)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时间 报告题目 演讲者
07:30-08:30 代表签到  
09:00-09:20

大会开幕式

大会主席致欢迎辞

时玉舫 教授
Gerry Melino 教授

开幕报告 Gerry Melino 教授
09:20-10:00 Bcl2 family proteins in cell death Andreas Strasser 教授
第一部分:免疫调控和细胞死亡
主席:Douglas R. Green 教授 & Yiwei Chu 教授
10:00-10:30 How caspases cause and prevent cell death Douglas R. Green 教授
10:30-11:00 待定 储以微 教授
11:00-11:20 茶歇
11:20-11:50 p63 family is involved in cochlea development: Why we need themp53 family? Gerry Melino 教授
11:50-12:20 待定 陈国强 教授
12:20-13:30 午餐    
第二部分:干细胞生物学及其应用
主席:Colin R Goding 教授 & 裴雪涛 教授
14:00-14:30 The essential role of Tx3 for the maintenance of self-renewal and primitive endoderm differentiation in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金 颖 教授
14:30-15:00 Regulation of miRNA in stem cell fate dicision 杨黄恬 教授
15:00-15:30 待定 时玉舫 教授
15:30-16:00 Cancer stem cells versus phenotype switching: lessons from melanoma Colin R Goding 教授
16:00-16:30 Identif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Cancer Stem Cells 裴雪涛 教授
16:30-17:00 CCL18 from 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promotes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 via PITPNM3 宋尔卫 教授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第三部分:肿瘤信号转导和基因调控
主席:Martin Bushell 教授 & Xin Lu 教授
09:00-09:30 Developmental defects in ASPP knockout mice reveal novel function of the ASPP family Xin Lu 教授
09:30-10:00 miR and their involvement in cancer Martin Bushell 教授
10:00-10:20 茶歇  
10:20-10:50 Identify the genetic basis of human diseases 孔祥银 研究员
10:50-11:20 待定 胡国宏 教授
11:20-11:50 DNA methylation perspective of cancer biology: From discovery, mechanistic interpretation to the assay development/future use of novel DNA methylation indicators in cancer clinics 朱景德 教授
12:00-13:30 午餐

第四部分:肿瘤治疗及临床研究

主席:Tim Ebbels教授 & 王红阳 教授
13:30-14:00 Consensus-phenotype integration of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 data implies a role for metabolism in the chemosensitivity of tumour cells Tim Ebbels 教授
14:00-14:30 Oncoprotein p28GANK, a novel targe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王红阳 院士
14:30-15:00 p53 regulates the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吴 缅 教授
15:00-15:20 茶歇
15:20-15:50 待定  
15:50-16:20 待定  
大会闭幕式
主席:时玉舫
16:20-17:00 Cancer metabolism:back to the future

Tak Mak 教授

17:00-17:10 主席致闭幕辞

(来源: 中英癌症生物学前沿研讨会 )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http://www.labbase.net,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