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Logo

热门词:生物显微镜 水质分析仪 微波消解 荧光定量PCR 电化学工作站 生物安全柜

现在位置首页>技术资料首页>行业动态>技术动态>备受关注!开挂助攻?AI 赋能癌症免疫研究,开辟新纪元...... | MedChemExpress

备受关注!开挂助攻?AI 赋能癌症免疫研究,开辟新纪元...... | MedChemExpress

上海皓元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2025年2月27日 5:28 点击:191


0
AI 破解免疫系统复杂性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威胁的重要防线,由基因、细胞和分子信号构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网络。这个系统在实时监控外界病原体的同时,还需要协调内外环境的平衡,以维持健康。


图 1. 免疫反应概述 (来源:Geeky Medics © L J Watson 2014)[1]

(1) 先天免疫 (Innate Immunity): 病原体识别 (Pathogen recognition)、补体激活 (Complement activation)、NK细胞杀伤 (NK cell killing)。先天免疫是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通过病原体识别,激活补体系统并通过 NK 细胞直接杀伤受感染细胞。(2) 炎症反应 (Inflammatory Response):促炎因子释放 (Release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吸引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 recruitment)。病原体入侵后,免疫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吸引中性粒细胞到感染部位,增强免疫反应。(3) 适应性免疫 (Adaptive Immunity): Th1细胞激活细胞免疫 (Th1 cells activate cell-mediated immunity)、Th2 细胞激活体液免疫 (Th2 cells activate humoral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反应通过 Th1 细胞和 Th2 细胞分别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清除病原。(4) 免疫记忆 (Immunological Memory):记忆细胞形成 (Formation of memory cells)、增强未来免疫反应 (Enhanced future immune response)。部分 B 细胞和 T 细胞转化为记忆细胞,增强对未来病原的免疫反应。

然而,正因为其复杂性,传统研究往往只能从单一角度入手,聚焦某个基因、细胞或信号通路,难以捕捉整体网络中的关键交互[2]

人工智能 (AI) 的引入,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思路。可以利用免疫基因组学数据的广度,对深入的免疫学数据进行整理,以开发和训练 AI 模型,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免疫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准确地预测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的效果,设计新的或更好的药物来预防或恢复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和癌症[2]


图 2. AI 助力免疫研究过程示意图[3]

该图展示了 AI 如何赋能免疫学研究的过程,首先是数据收集,数据收集具有特定要求,包括时空特征、多尺度和可变特征。这些数据为构建理想的 AI 模型提供信息,这些模型应当是透明、可解释且与临床相关的。应用这些 AI 模型需要具备多样性、可靠性以及符合道德标准等特点,这些模型需要推动发现 (如免疫图谱或生物通路)、预测(如生物标志物或免疫反应) 和生成 (如假设生成、虚拟实验和药物开发) 等任务的研究。这三个组成部分通过反馈循环相互联结,应用案例反过来又影响数据收集和模型构建的方法。

AI 在免疫学领域已有显著应用,比如预测蛋白质结构和分子相互作用,这就不得不提 Alphafold 3 了。再比如,肽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的结合、通过训练于细胞图谱和图像的模型来预测细胞状态和功能,以及对疫苗的免疫反应质量和数量的预测等[2]



0
AI 在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Tips:

人工智能 (AI) 通常是指将大数据与算法相结合,建立模型来解决复杂问题并在很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它主要包括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  ML) 和深度学习 (Deep Learning, DL)

ML 致力于通过不断计算来提高系统的性能。主要的流行 ML 算法包括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 回归以及许多其他算法[4]

DL 是 ML 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其核心是利用由多层神经网络组成的算法,从海量数据中自动学习和提取特征,用于解决复杂任务。通过高效的数据整合和建模,深度学习帮助科学家从整体视角理解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5]。常用的 DL 算法包括卷积神经网络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生成对抗网络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 [4]。还不太理解的小伙伴可以翻一翻 2024 诺奖公布的机器学习部分~


图 3.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演[5]



  AI 辅助转录组分析

从 Bulk RNA 测序 (批量 RNA测序技术)到 scRNA 测序,转录组分析变得更加准确和强大,为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带来了非凡的见解。然而,大量的转录组数据对传统分析构成挑战。

AI 辅助转录组分析为克服癌症免疫治疗的局限性提供了可能。例如,AI 可以将噪声从真实的生物信号中分离出来,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从而揭示癌症中复杂转录组的异质性。目前,基于 AI 的工具已成功应用于去噪、缺失值插补和批次效应的消除,还可应用于降维、聚类、轨迹推断等其他独特的任务AI 辅助转录组分析还能够帮助识别调节 irAE 发病机制或耐药性的决定因素。此外,还可以准确捕获特征或基因特征,这有助于预测免疫治疗反应和发现新靶点[4]


图 4. AI 辅助转录组学经常用于研究肿瘤异质性、肿瘤微环境、新靶点发现和免疫疗法毒性[4]


  量化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动态行为

三维 (3D) 肿瘤微环境 (TME) 包含多种相互作用的细胞类型,这些细胞类型对肿瘤病理学和治疗反应有重大影响。然而,常用的体内成像研究只能生成非常有限的肿瘤环境数据。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 (DL) 的 3D 图像分析软件工具 SiQ-3D (3D 单细胞图像量化器),其结合优化了各项 DL 策略,能够对高度运动的细胞 (例如在成像帧之间表现出较大运动的 NK 细胞) 进行更准确的 3D 图像分割和单细胞识别、单细胞表型分类和单细胞追踪[6]


图 5. 三维成像分析工具 SiQ-3D 原理图[6]

不同相互作用细胞类型的三维单细胞图像分割、表型和跟踪分析序列 (由不同的荧光信号探测)。


一旦使用图像数据的小型训练集(约 350 个细胞)建立 DL 网络,SiQ-3D 就可以有效且自动地量化 3D 成像数据,这些数据涉及表现出不同表型(例如活/死、活跃/非活跃)的多种细胞类型和大型组织/器官模型中的集体动态。

此外,该 3D 单细胞成像分析流程可以定制,以研究 TME 动态及其在药物治疗下的变化,以及其他组织/器官动态,而不仅限于肿瘤[6]


  预测 T 细胞受体—抗原结合特异性

肿瘤新抗原在 T 细胞识别肿瘤细胞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与 T 细胞受体 (TCR) 相互作用作为细胞毒性 T 细胞的靶点。然而,并非所有新抗原都会引发 T 细胞反应。

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基于迁移学习的模型,即 pMHC-TCR 结合预测网络 (pMTnet)。在 pMTnet 中加入 MHC 蛋白序列,迁移学习利用大量相关的 TCR 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pMHC) 数据而无需配对信息,以及差异化训练范式,使 pMTnet 能够专注于区分结合和非结合 TCR。实现了仅给定 TCR 序列、(新) 抗原序列和 MHC 类型即可预测 I 类 pMHC 的 TCR 结合特异性[7]


图 6. 最终 pMTnet 模型的结构[7]


  设计个性化肿瘤新抗原疫苗  

大多数新抗原源自独特的突变,这些突变并不在各个患者之间共享,因此针对新抗原的免疫疗法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然而,在生成个性化新抗原疫苗的过程中,如何及时识别最有效的新抗原表位是一个主要的挑战。

Evaxion Biotech 开发了一种基于 AI 的系统-- PIONEERTM,可对肿瘤基因组数据进行高通量分析。该系统可识别癌症特异性新肽,预测每种新肽的免疫原性和靶向效果,然后选择最有效的一组预测癌症特异性新表位。计算平台 PIONEERTM 可以处理下一代测序(NGS)数据,并在 1 天内选择患者特异性的免疫靶点,从而促进个性化肽类疫苗的快速制造[8]

EVX-01,就是基于 Evaxion 专有的 PIONEERTM AI 技术平台开发的个性化多肽治疗性疫苗,它由多个肽组成,每个肽代表仅在个体患者肿瘤中发现的新表位,与脂质体佐剂(CAF®09b)结合成单一疫苗配方,可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研究。




图 7. EVX-01 的首次人体 I 期临床试验[8]

a. 研究示意图。b. 所有个性化新抗原疫苗均使用 Evaxion Biotech 开发的 PIONEERTM 平台设计。


EVX-01 免疫研究包括 6 次给药,每次使用 5–10 种 PIONEERTM 预测的新抗原作为合成肽,结合新型脂质体阳离子佐剂配方 09b (CAF®09b) 以增强 T 细胞反应。EVX-01 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Checkpoint inhibitors, CPI) 相结合,以增强 EVX-01 诱导的免疫反应活性。一期临床试验 (NCT03715985显示, EVX-01 可以增强 CD4+ 和 CD8+ T 细胞抗肿瘤免疫, 在所有患者中引发了持久的 EVX-01 特异性 T 细胞反应[9]目前 EVX-01 已进入 II 期临床试验。


  AI 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目前,AI 在新药研发中也有诸多应用。已有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技术在优化化学合成路线、预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预测药物的作用靶点以及生成新型分子等方面具有优势。感兴趣的小伙伴可翻一翻小 M 的往期推文:科研助攻 | AI 深度学习+药物研发,让新药不再遥不可及,轻松 Get! 


图 8. 《2020 人工智能医疗产业发展蓝皮书》


目前,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 Pharma.AI 设计出的“全球首创”候选药物 ISM8207 已经完成首例患者给药。该款创新小分子抑制剂靶向 QPCTL 靶点,有望用于晚期恶性肿瘤治疗。此外,基于深度学习的疗效预测系统(DLEPS),可使用患病状态下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作为输入来识别候选药物[10]


  MCE 一站式药物筛选平台  

MCE 一站式药物筛选平台专注于药物发现的早期阶段,积极应对 AI 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将 AI 技术应用于多个业务模块。在化合物库方面,平台不仅通过 AI 算法生成 MegaUni 1,000 万虚拟类药物多样性库,还利用 AI 算法构建各种类型的 Mini 化合物库,帮助客户更高效地获得符合需求的化合物集合。在虚拟筛选方面,MCE 将 AI 主动学习与分子对接技术相结合,支持大规模虚拟筛选的开展。

此外,MCE 还拥有已知活性化合物库类药物多样性库特色片段库并提供药物筛选先导化合物优化等技术平台,为全球科研客户及新药研发团队提供一站式的药物发现与研究服务。


图 9.  MCE 一站式药筛平台。



0
小结


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AI 正在推动癌症免疫的不断突破。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创新成果,比如更高效的疫苗研发、更精准的疾病诊断以及更先进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AI 将真正成为免疫学研究的“超级助手”,为人类对抗疾病带来无限可能。



MCE 老药新用系列化合物库

Virtual Screening

是基于小分子数据库开展的活性化合物筛选。利用小分子化合物与药物靶标间的分子对接运算,可快速从几十至上百万分子中,遴选出具有成药性的活性化合物,缩短研究周期,降低药物研发的成本

MCE 50K Diversity Library (HY-L901)

3,600+, FDA、EMA 等各国药监局批准上市药物及美国、英由 50,000 种类药化合物组成。依据谷本相似性 (Tanimoto Coefficient) 及聚类算法 (Bemis-Murcko) 对上百万化合物进行筛选以确保结构多样性。本多样性库可以广泛地应用于高通量筛选 (HTS) 和高内涵筛选 (HCS)

MegaUni 10M Virtual Diversity Library (HY-L912V)

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依托强大计算能力,基于高质量的 40,662 个分子砌块,匹配合适的反应规则,选择最优的化合物生成策略,优选出类药多样性分子组成虚拟库,适用于 AI 药物筛选、大型虚拟筛选等

MegaUni 50K Virtual Diversity Library (HY-L910V)

由胰高血糖素受体 (GCGR)、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 (GIP 优选 50,000 个分子组成,适用于新型先导物发现等



[1] https://geekymedics.com/immune-response/

[2] AI and immunology. Germain, Ronald N. et al. Immunity, Volume 57, Issue 6, 1177 - 1181

[3] Gururaj, A.E., Scheuermann, R.H. & Lin, D. AI and immunology as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Nat Immunol 25, 2024, 1993-1996.

[4] Gui Y,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ssisted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to Advance Cancer Immunotherapy. J Clin Med. 2023 Feb 6;12(4):1279.

[5] Momtazmanesh S,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A State-of-the-Art Review. Rheumatol Ther. 2022 Oct;9(5):1249-1304.

[6] Liu B, et al. Deep Learning-Based 3D Single-Cell Imaging Analysis Pipeline Enables Quantification of Cell-Cell Interaction Dynamic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Cancer Res. 2024 Feb 15;84(4):517-526.

[7] Lu T, et al. Deep learning-based prediction of the T cell receptor-antigen binding specificity. Nat Mach Intell. 2021 Oct;3(10):864-875.

[8] Mørk SK, et al. Personalized therapy with peptide-based neoantigen vaccine (EVX-01) including a novel adjuvant, CAF®09b,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Oncoimmunology. 2022 Jan 10;11(1):2023255. 

[9] Kumar A, et al. Personalized cancer vaccine design using AI-powered technologies[J].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4, 15: 1357217.

[10] Zhu J, et al. Prediction of drug efficacy from transcriptional profiles with deep learning[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1, 39(11): 1444-1452.







(来源: 上海皓元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修改于:2025年2月27日 17:34)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http://www.labbase.net,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