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Logo

热门词:生物显微镜 水质分析仪 微波消解 荧光定量PCR 电化学工作站 生物安全柜

现在位置首页>技术资料首页>行业动态>融资信息>西门子医疗拟164亿美元并购瓦里安 或将拿下全球一半放疗市场

西门子医疗拟164亿美元并购瓦里安 或将拿下全球一半放疗市场

互联网2020年8月4日 11:20 点击:516

Siemens Healthineers  美国瓦里安医疗系统Varian Medical Systems
接下来下半年医疗器械的交易趋势,一方面受限于疫情走向而影响交易量,但另一方面,一些在疫情中受益而获得大量现金流的细分领域,也许会出现新的并购热点。

因疫情冷清了一段时间的全球医疗器械领域,迎来了第一笔大交易。

2020年8月2日,西门子医疗和瓦里安医疗系统公司(Varian)宣布,双方已签订协议,西门子医疗将以每股177.50美元现金收购瓦里安医疗系统公司的所有股份,折合收购总价达164亿美元,与截至2020年7月31日瓦里安普通股30天成交量加权平均收盘价相比溢价约42%。

西门子医疗方面表示,对瓦里安的收购预计将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最终须经瓦里安股东及监管部门的批准,并满足其他约定俗成的收购条件。交易完成后,作为西门子医疗的品牌,瓦里安将继续以其原有名义运营。

资料显示,瓦里安是全球最大的X射线数字成像公司,也是直线加速器、伽马刀等产品的主要生产企业。全球放疗设备主要来自于美国瓦里安(Varian)和瑞典医科达(Elekta),其中,瓦里安在全球安装了8000多套放射治疗系统,占据全球超过50%的放疗市场份额。2019财年,瓦里安营业收入32.25亿美元,远超放疗市场第二名医科达。

目前,瓦里安的业务线分为三大类:肿瘤业务(OncologySystems)、质子解决方案(ProtonSolutions)、介入解决方案(InterventionalSolutions)。2019财年,肿瘤放疗业务给瓦里安带来了30亿美元左右的销售收入,而质子业务则贡献了1.5亿美元的收入。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瓦里安与西门子医疗早在2012年就有过接触,当时双方签订协议,在影像引导的放疗与放射外科癌症治疗展开合作,开发能够连接彼此产品的软件接口,在全球范围就放射肿瘤业务展开互惠式营销和代理。

总体来看,西门子医疗收购瓦里安,一是为了增强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看好肿瘤放疗市场。

一直以来,西门子都是医疗影像行业中三巨头之一。2018年,西门子将旗下医疗部门分拆上市,据财报显示,西门子医疗的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是影像诊断、体外诊断和领先疗法。其中,公司最受欢迎的产品是分子诊断产品和MRI,这两项产品目前都主要用于癌症诊断,与瓦里安的结合,让其业务从诊断延伸到治疗环节,形成了完整闭环。

在业绩方面,2019财年,西门子医疗营收在可比基础上较上年增长5.8%至145亿欧元(约合170.5亿美元),主要受益于影像和临床治疗业务。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月前,公司研制的新冠病毒抗体测试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紧急使用授权,该授权可以使用户识别最近或之前的感染。

另一方面,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放疗是很重要手段,放射治疗几乎可以用于所有的癌症。根据报告统计,2016年,全球放射治疗市场价值为47.23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72.22亿美元,从2017年到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2%。作为放疗市场的龙头,西门子医疗拿下瓦里安就等于拿下全球一半的放疗市场。

此外,长江商报记者还注意到西门子医疗曾发布“西门子医疗2025战略”的举措,旨在发掘邻近增长市场。据西门子医疗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西门子医疗未来将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领域拓展。2019年9月底,西门子医疗并购了美国医疗咨询公司ECG管理咨询公司的多数股权,进一步扩大其医疗企业服务业务。

据悉,2020财年则是标志着西门子医疗正式步入“西门子医疗2025战略”的第二阶段,称之为“升级”阶段。

在此期间,公司为三个业务板块制定了明确的侧重目标。影像业务板块将侧重于核心业务的持续创新,扩大诊断产品线,在人工智能支持的临床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诊断业务板块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实验室诊断自动化这一市场趋势中的机遇,并在中期使该业务板块达到市场平均增长水平。临床治疗业务板块将进一步提高介入手术的精准度,并在高度增长的介入领域实现扩张。

展望2020财年,西门子医疗预计营收将在2019财年基础上增长5%至6%。此外,调整后每股收益预计将较2019财年的1.70欧元(约合1.99美元)提高6%至12%。此预期基于汇率和投资组合(包括已签署或已完成的并购交易)与目前保持一致。

这是两家医疗器械行业在各自赛道上的巨头的“强强联合”,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的结果,选择的时间点也有些许耐人寻味。

“此次并购感觉有些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张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一是两家公司都是全球性的巨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很正常的,之后要评估的就是未来能否一加一大于二;二是这个交易肯定不是临时起意,是经过长期评估和考量,但选择这个时间点跟全球疫情有关系,不管是一级还是二级市场,如果不是跟疫情强相关的医疗细分领域,估值上有较大的议价空间;第三是市场格局,本身放疗领域在全球只有两家巨头,除了瓦里安占了七成市场,接下来就看医科达会怎么走了。”

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让医疗行业内部整齐地分成了赢家和输家,出行限制让并购交易也一度按下暂停键:据Evaluate Vantage数据,2020上半年已完成并购的平均规模低于过去10年的任何时候。2020年前6个月,平均收购规模仅为1.08亿美元,这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全面下滑。交易数量仅为57,近十年来巅峰时期的交易量为2015年的251、2016年的263起。

接下来下半年医疗器械的交易趋势,一方面受限于疫情走向而影响交易量,但另一方面,一些在疫情中受益而获得大量现金流的细分领域,也许会出现新的并购热点。

产业链整合

8月3日,西门子医疗公布2020年4月1日至6月30日2020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营收33.12亿欧元,同比下降6.9%:影像业务营收同比下降3.3%;临床治疗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8%;受医疗机构常规检测量下降影响导致盈利下降,诊断业务营收同比下降15.9%。

西门子医疗首席执行官Bernd Montag预计与第三季度相比,第四季度业绩将显著改善。

但西门子医疗依旧是影像诊断、体外诊断、介入治疗等领域的医疗器械巨头。2018年,西门子集团完成对医疗业务的分拆及独立上市,西门子医疗成为独立上市的公司。2019财年(截至2019年9月30日),主要获益于影像和临床治疗业务板块,西门子医疗总营收145亿欧元,同比增长5.8%,调整后利润额为25亿欧元。

相较于西门子的知名度,瓦里安是更为“低调”的细分领域的龙头:在放射领域占据约70%的市场。

瓦里安进入中国市场已有三十多年,于2007年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中国工厂及地区总部,设立了在北美地区以外唯一的直线加速器生产基地。2008年在北京设立其亚太地区培训中心。

瓦里安主要提供癌症及其他疾病放射治疗、放射外科、质子治疗和近距离放射治疗设备及相关软件,也是影像部件及安全检测相关设备的供应商。2019财年营收32亿美元,调整后的营业利润率约为17%。

如果按2019年营收计算,西门子医疗与瓦里安营收相加超过GE医疗的199.42亿美元营收;如果以2020上半财年营收计算,瓦里安营收16.23亿美元,西门子营收85.62亿美元,加起来101.85亿美元,也超过GE医疗的86.26亿美元。

“从西门子来看,曾经也有放疗业务,但可能由于增长不如预期就被砍掉了。隔了几年之后又把这块业务做回来。”张鹏认为,此次收购一方面很可能基于财务目标上的考虑,“另一方面现有的影像跟放疗业务结合越来越紧密,实际上二者业务是融合的。之后能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预期目标,取决于内部的体系的管理。对于西门子来说,有大集团的优势也有决策链长的短板,灵活性比较差一点。”

对于瓦里安来说,与西门子医疗在产品层面的整合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从产品层面上可以做影像加放疗整体解决方案。瓦里安除了仪器,现在也逐渐做服务,比如放疗中心。从销售渠道的成熟度上来说,西门子医疗更强一些。”

在时间点上来说,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加速了这一并购的发生。相对于西门子,由于业务与肿瘤高度相关,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冲击更为直接。8月2日,瓦里安公布2020年第三季度业绩,肿瘤领域的总订单下降了14%;营收下滑16%为6.94亿美元。

“疫情强相关医疗细分领域,比如体外诊断的公司市值水涨船高,收购方是很难去议价的。”张鹏认为,但瓦里安的放疗业务相关的肿瘤科室,“在国内一季度基本属于放假状态或者医生调配状态,医科达、瓦里安这样的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时候出手收购肯定是比较好的时间点。”

器械并购的复苏

瓦里安的收购让人对另一家放疗龙头医科达的走向充满好奇和想象。

2019年1月17日,飞利浦宣布与医科达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针对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聚焦肿瘤精准放疗进行合作。

在西门子医疗与瓦里安合并之后,飞利浦与医科达是否会扩大合作?张鹏认为这取决于相互管理层的认同,“飞利浦与医科达2019年在中国市场的合作可能是一种试水,因为目前中国医疗市场确实是全球最繁华的市场,看双方结合的程度,再看全球市场的可能性。但从这个领域来看,全球垄断性的局面是越来越严重了。”

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这次并购可能也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对本土企业的压力比较大。现在中国的放疗企业还是单打独斗的。对于上下游整合的意图不可能不存在,但具备整合能力,完成组织架构、文化、管理系统上并购和管理的主导方其实不多。分拆、剥离、并购这种成熟的商业行为,国内企业还是相对保守。”

但从全球来看,由于疫情暂停的并购已经逐渐在复苏。

2020年上半年,影响大型医疗器械公司股价表现的主要因素与其他行业一样也是疫情。呼吸机制造商和检测厂商纷纷增加,整形外科和心血管减少,因为疫情迫使医院重新安排工作重点。

下跌趋势很容易描绘:相关公司用于手术的产品如矫形、心脏和牙科受到了较大的打击。即便是机器人手术市场的领军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市场追捧的Intuitive Surgical,在半年时间里也下跌了4%。医科达也是器械大公司下滑前五名之一,今年上半年医科达市值下滑30%。

今年下半年医疗器械行业并购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取决于疫情的发展情况。对相对成熟的公司进行大轮融资的趋势,最好的例子是Grail公司5月份获得的3.9亿美元D轮融资。这家肿瘤早筛的独角兽公司拥有巨额融资的记录,尤其是2017和2018年的两次融资共12亿美元。最近的现金注入部分来自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和Illumina,后者是测序巨头Grail的前身。

“全球的医疗器械并购可能更多基于长线,类似的并购下半年可能还是会发生。”张鹏认为,“ 国内来说,体外诊断IVD企业疫情期间在二级市场表现太好了,闲余资金丰富,某种意义上很多企业都有这种外扩的想法,包括高耗值耗材,市场上都有一些苗头。”

然而看到这则消息,估计许多分析仪器领域的人士都会感慨:“瓦里安终究还是卖光了啊!”   
作为曾经的仪器界龙头企业,瓦里安(Varian Association)在上个世纪曾红极一时。这家总部设在加州市Pala Alto、创立于1948年的企业是全美最早进驻硅谷的三家公司之一,也曾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同类公司中业绩最好的公司之一。   1999年瓦里安拆分为瓦里安医疗系统公司(Varian Medical Systems Inc.)、瓦里安半导体设备协会公司(Varia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ssociates Inc.)、瓦里安公司(Varian, Inc.)三个业务部门。   
仅在分析仪器领域,瓦里安公司(Varian, Inc.)就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制造商之一,推出过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原子吸收光谱仪、世界上第一台FT-IR、世界上第一台900 Hz NMR、世界上第一台15T FT-MS及GC/LC-TQ-FTMS,是最具活力的分析仪器专业制造商,也是当之无愧的成分分析仪器技术先驱之一。   
就是这样一家在分析仪器领域享有盛名的公司,瓦里安公司(Varian, Inc.)在2009年突然宣布被另一家仪器巨头安捷伦以15亿美元收购,这在当时无异于平地起惊雷,炸懵了许多圈内人士。   
2010年1月,欧盟委员会批准了安捷伦对瓦里安(Varian, Inc.)的收购,条件是两家公司需要各自出售一部分业务,出售业务包括:瓦里安(Varian, Inc.)实验室气相色谱业务(Lab GC),瓦里安(Varian, Inc.)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业务(GC-TQ-MS),瓦里安(Varian, In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业务(ICP-MS),安捷伦科技公司微型气相色谱业务(micro GC)。   
2010年3月,布鲁克接手了瓦里安(Varian, Inc.)的三条产品线,分别是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位于荷兰米德尔堡的实验室气相色谱(Lab GC),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核桃溪市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GC-TQ-MS)。英福康则收购了安捷伦的微型气相色谱(micro GC)产品线。   但在2014年7月,布鲁克突然宣布,出售当年从瓦里安(Varian, Inc.)收购的ICP-MS、GC及GC-SQ-MS三条产品线,但保留三重四极杆气质(GC-TQ-MS)产品线。   
2014年8月,耶拿宣布收购其ICP-MS业务。   
2014年10月,天美控股欧洲子公司以1350万美元收购布鲁克气相(GC)及单四极杆气质(GC-SQ-MS)产品线。   
至此,瓦里安(Varian, Inc.)在分析仪器领域的拆分进程终于划上句号。   
随着2011年瓦里安半导体(Varian Semiconductor )以42亿美元被应用材料收购,如今瓦里安医疗(Varian Medical )再被西门子买下,一代仪器巨头最终被拆分殆尽,“瓦里安”这一传奇品牌也将流逝在时间的长河里。



(来源: 互联网 )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kefu@labbase.net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来宝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来宝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来宝网, http://www.labbase.net,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